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經營范圍:高層商住小區;大型商場、賓館等公企建筑;各類廠房、公用工程;各類設備、管道、電氣、儀表、通風、空調、制冷、鍋爐等安裝與調試;各類網架、鋼結構的制作和安裝;各類裝飾裝修、園林與古建筑和市政、消防等工程等。
第十七屆中國建筑企業高峰論壇高層對話之綠色絲路——奏響中國建筑行業轉型高歌
- 分類:新聞中心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9-25 10:02
- 訪問量:
【概要描述】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企業都有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熬G色絲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十七屆中國建筑企業高峰論壇高層對話之綠色絲路——奏響中國建筑行業轉型高歌
【概要描述】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企業都有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熬G色絲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 分類:新聞中心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9-25 10:02
- 訪問量:
主持人:
李鎖林 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
對話嘉賓:
鄧紹超 中國建筑企業高峰論壇理事會副理事長
王興平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瞿羌軍 南通四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月萍 北京市中倫(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主持人: 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企業都有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熬G色絲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特邀請相關專家對如何進一步打造“綠色絲路”、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更好推進綠色基礎建設、構建綠色價值鏈、參與全球綠色治理等方面的話題展開討論。
主持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建筑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機遇不僅在于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更在于“一帶一路”提供的國際化機遇成為建筑業產業升級的重要孵化器,“中國建造”也成為一張重要的國家名片。那么,如何加快行業轉型升級步伐,樹立中國“綠色建造”品牌,打造高品質的“一帶一路”?
王興平:講到綠色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里,有非常濃厚的綠色生態觀念,眾所周知“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是深入到中國文化骨髓里的。但是,隨著近現代傳統工業化擴展到中國,為了趕上在工業發展方面面臨的巨大落差,我們走過了一段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階段,人地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沖擊。
新時代提出的五大新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命共同體等均包含了綠色發展的思想,特別是生命共同體倡導“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相互依存的發展和建設模式,是傳統文化中綠色生態理念與現代生態文明的完美結合,是高質量綠色發展與建設模式的重要理論指引。從傳統文化的生態綠色基因傳承和復興、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落實等各方面來看,“綠色絲路”是未來新絲路高質量建設非常重要的導向。
綠色絲路需要推行綠色建造,而綠色建造的前端環節就是綠色設計。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也碰到過一些由于設計不當而帶來的建造使用方面的一系列問題。綠色設計怎么做?根據我的體會,我認為綠色設計支撐綠色建造要做到以下3個方面:
第一,要做環境適應性設計。設計要跟“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所在地區的環境、氣候等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中國或者其他發達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具有顯著的自然生態和氣候環境的差異,在中國等行之有效的規劃設計方案、技術標準不一定完全適應該區域的環境,需要進行一定的適應性轉換,不能生搬硬套。比如,南亞熱帶區域、東非高原地區與中東荒漠、地中海氣候等對建筑和城市物理性能的要求截然不同,必須要充分尊重當地環境特點。
第二,要做文化適宜性設計。設計要適宜當地的文化和習俗等社會環境要求,充分利用和結合當地文化習俗中的自然生態習慣和習俗,以綠色文化助推綠色設計和建造。比如在非洲一些部落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原始生態文化的習俗與做法,設計師可以在深入了解基礎上,大膽吸收和古為今用,并借此推進現代生態文化的落地和與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第三,要做技術適用性設計。一講到綠色很可能走到它的反面,似乎一切都要按照最高標準,我覺得這也是不恰當的,一定要采用適用性綠色技術,要跟當地的經濟能力、消費水平相對應,不能簡單地追求極端化、理想化、純粹化的所謂“綠色生態”技術,進而成為大而無當的“綠色形象工程”,這也會帶來后續使用方面的負面影響。
周月萍: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機遇和收獲,也遭遇了政治、經濟、稅收等風險,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環保風險。
大家可能聽說過,2013年11月, 美國雪佛龍及其附屬公司德士古 (Texaco) 被厄瓜多爾最高法院裁決向厄瓜多爾支付95億美元, 以補償其對厄瓜多爾亞馬遜雨林造成的巨大環境損害,該案被稱為史上最大宗的環境污染訴訟案。上海國際仲裁中心法務總監姚敏宏先生也曾總結過,2006年中石化在加蓬的項目、2011年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在緬甸的項目等也都出現過環境風險案例。我想提醒大家,國際投資建設如果不遵循屬地國的環保規定和國際條約,不僅投資難以持續,更會面臨被罰款、被追索巨額環境損害賠償、甚至構成刑事責任等法律風險。
因為環境污染案件的頻發,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諸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強化外資立法,突出環境保護,如《安哥拉私人投資法》(2015年)、《阿爾及利亞投資促進法》(2015年)、《委內瑞拉外國生產性投資憲法》(2017年)等,都明確規定了投資者的環境保護義務。環境保護已成為各國制定投資法律與政策中公認的指導原則,中國企業走出去時必須要高度重視。
國內對環境保護也越來越重視,國內投資法對海外投資中環境保護問題持續關注,先后出臺了《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對外援助項目實施企業資格認定辦法(試行)》《綠色信貸指引》等文件。環保法規在世界各國都存在從不重視、污染加劇,到開始環保立法并逐步完善到越來越嚴格的過程。
環境治理不是一個企業的任務,而是需要有能力的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努力完成的偉大事業,也是一個將自身打造成中國“綠色建造”品牌的難得機遇。
關于這一話題,我的想法可以總結成以下3個方面:
第一,無論在國內還是“走出去”的時候,要遵守環保的底線,了解當地國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的動態,例如,工程材料周期性漲跌、人工費持續性上漲,環保要求必然越來越嚴格,所以立法趨勢要了解,不能觸犯法律紅線。
第二,要走“綠色絲路”,“走出去”的時候還要想著如何“回來”,如果你已經遵守規則,也有投入,但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那么怎樣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這種情況下要選用仲裁機構,最好是信任的國內仲裁機構,或選擇有公信力的國際仲裁機構。
第三,走 “綠色絲路”,應多了解當地國的傳統及思維模式。盡可能少破壞環境,我們需要尊重當地國原來存在的合理性,新建的同時保護原有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是與當地人文相融合的。
加快轉型升級 走向“綠色絲路”
主持人:對于建筑業企業而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軍海外市場,是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打開新局面的基礎。很多企業也在積極投身于“一帶一路”建設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那么,我國建筑業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如何進行路徑選擇、走出一條“綠色絲路”?
鄧紹超:“綠色絲路”是企業轉型升級、走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符合 “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規律。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企業不論在質上還是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高大難新”項目上創造了諸多奇跡,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杠桿、低利潤率)”,對新標準、新技術、新制度的開發應用惰性,這些問題只有通過踐行“綠色建造”、參與建設“綠色絲路”、形成外部倒逼機制來加以解決。
建筑業企業如何走“綠色絲路”,我認為主要面臨三個問題,一是“為什么”、二是“做什么”、三是“怎么做”。
關于“為什么”。綠色發展既是國際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理念,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要求、“十三五”規劃戰略以及建設高品質“一帶一路”的題中應有要義。具體到建筑業企業自身,走“綠色絲路”的意義主要有3方面,一是推進企業的改革發展和持續發展;二是利于企業市場的拓展布局;三是優化資源配置,即在國際大市場環境中配置優勢資源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關于“做什么”?!耙粠б宦贰背h的愿景是經濟共榮、貿易互補、民心相通,其中,由各類基礎設施項目組成的互聯互通體系是必要條件,這無疑主要是由建筑業企業來主導和承擔,所以建設綠色絲路,首先當然是做好項目、做優質產品。而在綠色建造這個總基調下,在參與投建基建項目的過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技術標準、管理制度的不斷建立、健全、補充,包括與當地標準制度的對接、平衡與滲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做項目、做產品的同時,企業也在參與做軟件。從更大更高的層面上來考量,建筑業企業要當好建設“綠色絲路”的排頭兵,既是向沿線國家地區分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成果,回應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大國擔當的殷切期望的“利他”行動;也是藉由這一行動不斷檢驗和打磨自身的綠色建造素質、實現企業華麗蛻變的“利己”實踐。
關于“怎么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途徑:
第一,從經援、分包模式逐漸向總承包、投資人模式轉變。時移世易,一方面,過去的那種帶有政治色彩的國際經援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環境需要,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人才、技術、資本等各方面已經占據著相對優勢地位,也就意味著在開展對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上應當有一個全面的提升。
第二,加強行業自覺自律,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特殊性,重視與當地的溝通、協調、聯動,在充分尊重當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共建“絲路命運共同體”。
第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行業龍頭企業不僅在資金、技術、人才、經驗積累和儲備上占優勢,有利于克服絲路建設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迅速擴大聲勢、聚攏人心;而且自身也有足夠的勇氣、意愿踐行“綠色建造”,實現各類技術標準、管理制度、價值體系對接落地,從而引領全行業和其他領域的合作伙伴同步共建。
第四,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資源組織項目和形成新興市場。當前我國在道路橋梁基礎設施,包括高鐵、能源、核電和建筑工程等建造技術,以及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以我們新的建設方式和成果占領及引領市場,用沿線國家地區的資源+金融系統的資金+企業的智慧及科技成果,三者有機之和可以成就一個非常優秀的項目或市場,這方面有很多案例可資借鑒。
瞿羌軍:“綠色絲路”是“一帶一路”的必然選擇,也是建筑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持續扎根的基礎。建筑業企業尤其是民營建筑業企業,在國外要扎扎實實用綠色環保的理念來打造綠色工地,建造綠色產品,這也是必然選擇。
作為民營企業,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面臨以下幾大挑戰:
一是在建造過程中要樹立綠色理念,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我們要多了解沿線國家的資源、生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建造過程當中首先要堅持綠色低碳理念,加大新技術、環保綠色材料的運用,通過綠色低碳建造,努力打造綠色高品質的企業品牌。
二是要培養具有國際工程理念的人才,包括掌握國際規則,遵守契約精神,懂技術、熟悉當地人文、環保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三是推進綠色貿易發展,促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不僅要為項目所在國的政府和人民提供就業的崗位,同時還要為他們持續發展提供幫助。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作為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路徑與國企有明顯的差別。民營企業缺乏大型國企多年“走出去”的發展經驗和抗風險能力,也缺乏相應的技術、法務、商務的技術團隊。因此,如何提高民營企業“走出去”抗風險能力,我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民營企業“走出去”,要發揮自身的優勢,靈活制定海外發展的策略。國家商務部的對外援助項目是可以考慮的一個領域。經援項目雖然有時候體量不太大,但是資金支付可靠,我們通過經援項目,可以與項目所在國的政府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從而更好地在項目所在國進行市場拓展。
第二,可以和項目所在國當地的華人、當地的企業進行合作,這樣可以規避一些技術和政策風險。我們在馬來西亞的絲綢港項目就是和當地華人企業聯合投標的,他們派人在現場參與實質性管理,這樣在項目操作上可以少走彎路。
第三,可以與國內大型央企、國企形成戰略互補,協同發展。南通四建作為民營建筑企業,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高素質技術工人隊伍的數量,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大型央企有海外市場資源和國外工程運營優勢和綠色發展經驗,我們可以與其聯合投標,“借船出?!北茸约洪_船出海更穩妥。
第四,可以用對外投資帶動海外建設市場的開拓?!耙粠б宦贰毖鼐€非洲國家的住房需求十分龐大,我們可以參與他們的社會保障房開發,以此為切入點介入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我們還可以跟蹤中資投資項目,做好相應的建設配套服務。此外,在我們還可以嘗試成立旅游公司,開展出國旅游業務,帶動國人海外旅游、海外消費,以國內結算的方式“螞蟻搬家”,慢慢把在海外賺取的外匯資金搬回來,這也是一種方式。
第五,走“綠色絲路“,安全是前提,盈利是關鍵。同時,對國外合作伙伴的背景調查也十分重要。背景調查有必要聘請一些有國際經驗的律師事務所介入,這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而言之,在承接海外工程時,要嚴格執行綠色建造標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人才隊伍屬地化,從風俗、文化等方面促進企業融入項目所在國,從而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
寄 語
鄧紹超:在國際建筑市場,幾百年來歐美等國家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然而,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踐行,相信中國建造將通過“綠色絲路”,走向世界,獨占鰲頭,對此我充滿信心。
王興平:綠色絲路情,紅色中國心,讓中國的綠色建造和綠色設計協同發力,共同托舉起新時代中國新絲路的綠色夢想。
瞿羌軍:站在民營企業的角度,我認為走“綠色絲路”要苦練內功、細研法規,拿出自己的“金剛鉆”,信心滿滿地“走出去”,攬國際建設項目的“瓷器活”,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周月萍:從仲裁員的角度給大家一點建議, 可以用3個關鍵詞概括,即工程、環保、仲裁,走綠色之路,提醒自己做環保志愿者。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