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科技創新
經營范圍:高層商住小區;大型商場、賓館等公企建筑;各類廠房、公用工程;各類設備、管道、電氣、儀表、通風、空調、制冷、鍋爐等安裝與調試;各類網架、鋼結構的制作和安裝;各類裝飾裝修、園林與古建筑和市政、消防等工程等。
建筑能耗是國民經濟的“軟肋”建筑節能勢在必行
- 分類:科技創新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8-20 10:04
- 訪問量:
【概要描述】建筑為人類活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場所,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區域能源委員會名譽主任徐文發表示,高能耗建筑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制約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要實現建筑節能,首要任務是普及能源文化知識,提高能源文化水平,不做“能源盲區”。
建筑能耗是國民經濟的“軟肋”建筑節能勢在必行
【概要描述】建筑為人類活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場所,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區域能源委員會名譽主任徐文發表示,高能耗建筑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制約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要實現建筑節能,首要任務是普及能源文化知識,提高能源文化水平,不做“能源盲區”。
- 分類:科技創新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9-08-20 10:04
- 訪問量:
建筑為人類活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場所,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區域能源委員會名譽主任徐文發表示,高能耗建筑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制約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要實現建筑節能,首要任務是普及能源文化知識,提高能源文化水平,不做“能源盲區”。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房子是用泥土、泥土和草建成的,沒有電,能耗也不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能源需求的增加,房屋不僅安全實用,而且高效節能。”徐文發,近80歲,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建筑節能工作。面對日益增長的建筑能耗,他認為建筑節能應被視為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
統計顯示,我國既有的近400億平方米建筑,僅有5%是節能建筑,每年的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但真正稱得上“節能建筑”的還不足1億平方米,其余均屬于高耗能建筑。我國建筑運行總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1/3,再加上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等使用全過程的能耗,“這樣算下來,社會的一半能源消耗都在建筑里。”
除了耗能高,能效低也是建筑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單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氣候條件下其他國家要高出2-3倍,以北方建筑供暖為例,每年會多消耗標準煤1800萬噸,多排二氧化碳52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巨大的能源消耗與浪費,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為緩解我國能源資源供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完成建設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的目標,住建部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建筑節能方面的標準,并在各地進行了廣泛推廣,但實施效果卻并不樂觀,建筑行業也一直未能擺脫“能源浪費”的標簽。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上行壓力的不斷加大,使建筑能耗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降低用能需求,實現建筑節能
中國地域廣闊,降低建筑能耗不能“下同一盤棋”。許文發說:“由于中國南北方氣候差異大,房屋建筑耗能各不相同,北方要供暖,而南方則需制冷,但無論哪一種耗能形式,想要維持室內所需的熱環境條件并節約建筑能源,首先要解決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問題。”
“許多現代建筑為了追求外觀設計華麗美觀,大面積采用玻璃幕墻。許多已有大型建筑采用的是單層玻璃幕墻,其能耗高、保溫隔熱效果差,無法有效減少夏季紫外線照射和遮擋嚴寒冬日冷空氣,以致出現建筑內‘冬寒夏熱’的現象,室內不得不使用大功率空調調節室溫,其能源消耗觸目驚心。”談起玻璃幕墻,許文發眉頭緊鎖,“墻體圍護結構就像建筑的‘恒溫外衣’,通過其保溫隔熱性能,改善建筑熱性能,實現降低建筑用能的需求。顯然,玻璃幕墻在保溫隔熱方面的效果有限。”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頭號“玻璃幕墻大國”,根據《2014—2018玻璃幕墻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玻璃幕墻使用面積達2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的八成以上。雖然早期玻璃幕墻飽受詬病,但隨著玻璃節能技術的不斷升級,Low-E(低輻射)、中空、真空玻璃接踵而至,建筑物實現美觀、節能相結合已成為可能。
“實現建筑節能,提高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技術是一方面,不同地域習慣的偏差也會影響建筑節能的進程。”許文發指出,風俗習慣與節約能源之間的平衡,也是提高建筑節能的重要課題,“在南方,多數民用建筑保溫效果差,密閉性能低,而且南方居民有著冬季通風的習慣。即便是將圍護結構無限提升,供熱熱量不斷加大,也扛不住房子四處通氣漏風。”
“能源文化決定能源利用效率”
風俗習慣影響建筑節能的方式,而能源文化則會決定建筑能耗的高低。想要實現高能效,需要每個人都樹立能效意識,普及能源知識、提升能源文化水平。
在許文發看來,人們對建筑能源認知程度低、自覺行動力差,能源浪費現象比比皆是:“以前北京蓋的都是墻體厚240mm的二四磚墻,雖省錢省時,但是保溫隔熱性能差,能耗高且建筑壽命短。
國外建筑壽命多是上百年,而我國建筑壽命卻只有幾十年。‘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能源文化缺失的后遺癥。”
不僅如此,能源文化的缺失也讓推行熱計量“寸步難行”。推行供熱熱計量,對供暖系統中用戶所消耗熱能實行按熱量收費,可提高供熱能效、實現建筑節能。但我國對熱的“商品化、市場化”概念模糊,推進熱計量的過程始終困難重重。
“既然水、電、天然氣可以查表收費,為什么熱不能?電表從多戶共用到安裝分戶表,這就是城市能源市場化的過程。”許文發說,通過推行熱計量,培養老百姓“花錢買熱”的意識,是提高取暖效率的關鍵,也是普及能源文化的重要一環,對推動建筑節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許文發看來,降低建筑能耗、實現建筑節能,需要做到主動式提升建筑能效與被動式降低用能需求“兩手抓”,需要從能源文化意識的培養、建筑能源終端利用率的提高、圍護結構的技術升級、居民生活習慣的不斷適應等多方面入手。
“建筑節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環節共同努力才能保障正常運行,在發展建筑節能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